《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收入了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10月18日至2020年1月13日期間的重要著作。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推動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完善和發展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依靠制度優勢沉著應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的復雜局面。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是貫穿《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的一個重要思想觀點,需要認真學習領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深刻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
“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支柱。制度穩則國家穩。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制度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專門作出決定,與時俱進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制度自信是對制度優勢的深刻認知,有其牢固的歷史、理論、實踐根基。
深厚的歷史底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是經過革命、建設、改革長期實踐形成的。”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包含著治國理政的各種制度,如朝廷制度、郡縣制度、土地制度、稅賦制度、科舉制度等,為國家統一、民族融合、生產發展、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并為周邊國家和民族學習和模仿。進入近代以后,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陷入全面危機,表明實現民族復興,緊跟世界現代化潮流,必須進行包括制度革命在內的社會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探索建立新民主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們黨領導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型國家制度,確定了國體、政體、國家結構形式,建立了國家政權組織體系,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部署的總體任務,是黨領導制度建設取得的重大歷史性進展。
科學的理論基礎。制度自信建立在制度自覺基礎上,制度自信是一種理論自覺。我們黨在建黨之初,就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從而實現民族復興作為黨的綱領,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的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開拓正確道路、發展科學理論、建設有效制度統一互動的產物,正確道路用有效制度來鞏固,有效制度建設用科學理論來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諸如黨在國家中的領導地位,人民當家作主,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等等,都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么、完善和發展什么這個重大政治問題,既是制度建設的實踐綱領,也是理論綱領,是一篇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綱領性文獻。
顯著的實踐優勢。制度自信基于制度優勢,優勢強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管不管用、有沒有效,實踐是最好的試金石,人民最清楚最有發言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奇跡: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進程,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社會長期保持穩定,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可以說,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除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外,沒有任何一種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能夠在這樣短的歷史時期內創造出我國取得的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這樣的奇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人民主體、人民至上、人民中心,可以有效避免出現黨派紛爭、利益集團偏私、少數政治“精英”操弄等現象,具有無可比擬的先進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嚴密完整的科學制度體系
制度自信是由于制度科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改革、創新和完善的過程中,更加符合制度構建和運行規律,更加具有科學性合理性有效性。黨的十九大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對黨和國家組織結構和管理體制的一次系統性、整體性重構。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加快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融為一體。這些都是按照嚴密完整的科學制度體系要求,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大進展。
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中,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認識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重要范疇,深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科學性認識,推動了嚴密完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制度體系建設。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在我們黨已經明確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基礎上作出一些新的概括,比如,把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確定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明確提出“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制度、“一國兩制”制度體系、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等也進一步作出闡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其中具有統領地位的是黨的領導制度。黨的領導制度是我國的根本領導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第一條就是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首要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列在首位。黨的領導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核心內容,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構建主體。國家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依靠黨的領導堅持鞏固、完善發展,國家制度體系的方方面面依靠黨的領導總攬全局、協調各方。
與時俱進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制度自信還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高度的自我完善能力,能夠不斷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包括人民對完善制度的需要和制度建設不平衡的矛盾。制度建設的目標必須隨著實踐發展而與時俱進,既不能過于理想化、急于求成,也不能盲目自滿、故步自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的內容很多都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中的空白點和薄弱點,具有鮮明的問題導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民法典,正是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依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的法律制度。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越是完善和發展,制度自信就越鞏固。
運用制度威力應對風險挑戰的沖擊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我們面臨的風險挑戰之嚴峻前所未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運用制度威力應對風險挑戰的沖擊。”制度優勢是應對風險挑戰、贏得主動的有力保證,制度自信在有效應對重大風險挑戰中愈益堅定。
發揮制度優勢的威力應對風險挑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在世界上不同制度國家疫情防控的對比中得到充分證明。比如,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是我國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要法寶。疫情發生后,全國上下緊急行動,依托強大綜合國力,開展全方位的疫情防控工作,全力支援湖北省和武漢市抗擊疫情,在最短時間集中最大力量阻斷疫情傳播。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面對世界大變局的新變局,面對美國等西方國家對我國日益升級的遏制打壓,更加需要依仗制度的“壓艙石”。
運用制度體系的合力應對風險挑戰。我國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密切銜接,構成制度體系的強大合力。風險挑戰來自各方面、各領域、各方向,應對風險挑戰不是僅僅憑借某項制度就能完全奏效的,必須共同用力、協同發力,形成戰勝風險挑戰制度威力的綜合效應,不讓個別風險演化為綜合風險,不讓局部風險演化為區域性或系統性風險等,有效維護國家總體安全。
依靠制度主體的能力應對風險挑戰。制度威力說到底是黨團結帶領人民運用制度體系發揮出的威力,制度優勢最根本的是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優勢,制度自信的實質是對黨領導人民建立制度、完善制度、執行制度的能力自信。有了黨和人民作為制度主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威力就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運用起來,成為抗擊任何風險挑戰的銅墻鐵壁。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作為最大最可靠的平臺,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就能充分融入制度威力之中,人民的主體性創造性決定性就能成為制度體系的根本力量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能經得起任何風險挑戰的沖擊和考驗。
|